【橙新聞】鄰里詐騙短訊激增 私隱署揭手法三大破綻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近期接獲多宗假冒屋苑管理處的釣魚短訊舉報,涉及尖沙咀及大圍等多區住宅。私隱專員鍾麗玲指出,今年3月至今錄得6宗查詢,實際情況恐屬「冰山一角」,詐騙模式呈現跨區域特徵。
「短訊使用『管業處』等非本地慣用詞彙,超連結導向偽冒維修平台索取住戶資料。」鍾麗玲在電台節目披露,詐騙訊息存三大語言破綻易於識別。
沙田區議員羅伊琳證實,近半月接獲約20宗居民查詢,主要涉及聲稱樓上單位滲水的虛假投訴。值得留意的是,現有案例尚未出現直接金錢損失,但部分連結要求輸入住戶身份證及銀行帳戶等敏感資訊。
網絡安全專家分析,詐騙集團可能結合過往資料外洩名單進行精準推送。根據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數據,今年首季假冒機構短訊較去年同期增加37%,其中兩成涉及物管相關主題。
多個屋苑已啟動防騙應對機制,包括在大堂張貼二維碼驗證系統。有科技公司開發「短訊真偽掃描」應用程式,可即時檢測可疑連結的域名註冊地,現獲12個私人屋苑試用。
私隱公署提醒市民,正規物管通知絕不會透過短訊索取個人資料。若接獲可疑訊息,應立即透過管理處官方熱線核實,並啟用手機防毒軟件的釣魚網站攔截功能。